赵国篇:英雄侠士的风范

战国七雄里,除了秦国以外,一直替自己提升力量,扩张势力的国家,就是赵国。从三家分晋之前的卿大夫位置,一直到秦国一统天下,她没有多时刻是享受太平,反而在不少的明君贤臣大将的扶持下,日益壮大。赵国位处于北方,北有匈奴,林胡,楼烦等游牧外族,西有强秦,南有反复无常的魏,韩两国,东有持强凌弱的齐国。其中受到北方异族的侵略最多,邯郸城作为一国之都,却也是作为争夺天下的战场。赵国百姓在这种气氛下,与秦国一样,养成尚武民风,随时随地准备保家卫国,防止外敌入侵。赵军的战斗力,丝毫不会比秦军差,甚至在名将的指导下,多次打败秦军。秦国的虎狼野心,多数是因为赵国的存在,而变得稍微缓慢。

秦,赵尚武民风,唯一的不同,就是赵国的民风几乎是出自自然。以前晋国尚未瓜分,赵氏家族对待百姓很好,直到知伯攻打晋阳城,百姓也不愿投降。赵国立国后,出现一位思想先进的赵武灵王,大力推行胡服骑射改革,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。赵武灵王做了什么?只不过是鼓励百姓习武,把军队的传统服饰,改为异族骑兵的那些轻便服饰,耍起武来又方便又轻灵。他还新增骑军部队,仿效北方异族人的装便,赵军完全地发挥其武功能力,作战轻便快速,能力极高。赵武灵王完全不用金钱诱惑,对付保守的大臣,他采用耐性游说,据理由和现实劝解多位大臣王室,不采用杀戮的方式;对百姓他放松规矩,让国人知道国家的情况,让他们自动自发习武,养成尚武备战的民风。赵国百姓在没有任何严刑峻法的威胁下,居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,个个忠于君国,尚武好勇,不少赵国的名将也在这种情况下培养,尔后被发掘重用。

赵国唯一的失败,就是一切的强盛,最后却得不到资源的维持。赵武灵王的改革,接触军事多过经济。秦国商鞅变法较为全面,尤其知道农业的重要性,百姓要吃,军队也要吃,可惜赵武灵王英明一世,却忽略了这一点,导致长平大战时,赵国上下因为粮食供应为暗里原因而导致大败,强赵一去不返。可是庆幸的,就是赵国有一班真正效忠国家的百姓,他们无时无刻协助赵国度过种种难关。秦将白起打错算盘,秦昭襄王更加算错这一点。以为活埋了45万降卒,就可以屈服赵国。哪知内部闹翻,白起被赐死,秦王还想要灭赵。赵国百姓丧父丧子,个个恨秦军入骨,同心协力保卫邯郸。尔后的赵国虽然极度衰弱,但是在名将李牧,廉颇,乐乘的领导下,赵军的攻击力依然强大,先后打败燕,秦军队,即使在灭亡的边缘,赵人还是视秦军为敌,顽强抵抗,李牧智慧过人,弱赵依然能够击败强秦。唯一输掉的,就是后来的赵王全部都是白痴而已。

大学有没有这种人?有。无论他们是否练武之人,但是侠骨丹心的性格是有的。他们看的利益,是群体利益,也可以是先顾人,后顾事。有他们存在,团队精神可以提高,如果他是像赵武灵王那种人,他更加会是智勇双全的领导。有些人知道当时情况,他们有些也懂得理智分析,不会贸然行动。他们顺着外来威胁,时势变化而改革自己,提升实力,进而成为更加优秀的人,徘徊在充满斗争的漩涡里。

有正必定有负,尚武风气也不是一定完全厉害。有些学生也像赵武灵王一样,过分注重某些事件,而忽略了其他看似无关重要的细节。一旦出现什么意外,或是要实行什么大计划,才发现当初的小细节,如今竟然成为整件事的“总诀式”,因为忽略小节而导致大败而归,也许就是尚武之人的瑕疵。而且,有些学生虽然才学渊博,无奈性格孤僻骄傲,有些更加狂妄自大,目中无人,这些学生枉费他们的尚武精神,却没有武德,别说领导,甚至连一个人也做不成。

有赵国民风的学生,鲜少看到他们会因为利益或是利诱而出卖自己的良心,他们的奋斗,完全因为环境的影响所致。他们有些志在图强,有些乐于助人,有些更会互相鼓励,团结一致。不过在大学里,这些人实际地说,是占了极少数。

**每一个特点都有pro & cons,不过用得怎样,完全在于你的一念之间。**




下一篇预告:齐国篇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