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年的歷史歷程
2015年了,看著我書櫃里那些書,再看看房間內外一箱箱氾濫成災的書籍,這些都是我在這十一年來採購的史料和其他書籍。十一年了,看春秋戰國史看了十一年了,如果是以正式的研究口語來說,近乎是個學者或碩士了。當然,我還不覺得自己到了很高的境界,即使很多朋友會這樣覺得~ xD
研究中史這東西,最多人問的,就是我為何會喜歡歷史?這個嘛,大多數我都回答他們說,是我舅舅借我一本《簡明中國歷史演義》之後,就啟發了我潛在的歷史興趣。不過老實說,看了這本書其實也只是發掘了我喜歡閱讀的潛興趣,真正引發我的中史興趣,則是因為看了梅艷芳,鄭秀文,張柏芝主演的《鐘無艷》所引起。
當年,看了這部電影后,中三的同學幾乎沒人不知我自稱“齊宣王”,玩著玩著還找來四宮娘娘。集合從小學到中學時我聽過的種種小故事,秦國,齊國,楚國已經是公認了。看了這部電影,開始添加了趙國,燕國在我的認知里(實話說,我以前還以為,”趙“和“赵”是兩個不同的國家)。過後再看了那本書,就驚訝發現竟然還有個韓國,很自然會跟現在的那個大韓民國掛鉤。而後,我曾以為春秋也是這七國,沒有多做調查。後來買了兵書來看,看到裡面的戰例,竟然出現很多奇奇怪怪的國家,不知何時跑出了晉國,宋國,吳國,越國,魯國,鄭國,中山國等等諸如此類國。兵書越看越多,戰例越看越多,發現的”怪國“也越來越多。由於當時家裡沒有網絡,唯一去尋找更多資料的途徑,就是買書。可是零用錢有限,結果大部分就靠老媽買給我,一直買到讀完中六為止,已經有上百本書籍了。
由於過去財力不夠,如果要買正史典籍如:《史記》,《資治通鑒》,《戰國策》等等,根本就買不起一整套慢慢研究。唯有買那些被過濾的典籍,以及一些課外讀物和參考書來慢慢滲透。如果有那些放血式書展,就一定跑過去把我要的書都掃光。就這樣過了大約四五年,在這個過程中,除了戰國史書,也順道看勵志書,哲學書,思想書,漸漸令自己的思想有了某程度上的進步,就如; 黃桐的著作,劉墉的《我不是教你詐》系列。也因為這些額外的讀物,令我在日後對戰國歷史,甚至對歷史有另類的看法,然而也不是很多人能夠接受的看法。
經過兼職的儲蓄,開始了自己買書的習慣;上到了大學,還一度喜于圖書館有大量的資料供我慢慢研究。當然,日子久了,也發現拉曼的圖書館還遠遠不如我所需要的。從買書到借書,看的都是白話文,翻譯著作,偶爾會把圖書館的文言文典籍也翻一翻。最後甚至走遍國內大城市,到人人口中的大書局搜索一番,能夠說的是,至今為止,馬來西亞應該找不到我想要的資料了。然而,家裡的書並沒因此而停止增長,如果問我我的財產有多少,我只能說“書中自有黃金屋”,如果問我要不要多買幾個書櫃來裝書,我只能說是時候換過一間新房子。(看書的又何止我一個?)
終於在大學最後一年,大學里我要的資料都被我搜遍了,甚至接回家整本翻印收藏,自己也買了《白話史記》,《資治通鑒》,《東周列國志》;在圖書館翻印了《戰國策全譯》,《趙國史稿》,《戰國史》,《春秋史》等等。基本的東西都被我藏在家中慢慢細讀研究。而到了今天,網絡文章和中西方的戰國史論文也下載了不少。但可能是我貪心,至今還覺得不足夠。過後也在與別人交流中,看到了某些我長期以來都不自覺的事物,漸漸的從自己的研究中,有了新的思考方向。對於歷史的見解和史觀,基本上幾乎就是”背道而馳“。並非說我否定歷史,而是不隨波逐流,當別人在崇拜和讚美時,我反而像個狗仔隊那樣,去發掘不為人知的弱點或缺點;當別人對那段歷史或人物唾罵時,我就去發掘別人不知道的優點。基本上,如果是在網絡里,結交的一些同好們不算很多,但是跟大部分人倒是結了不少梁子。
到了今天,基本上買書是少了(不是沒再買,而是很難找到),反而見識了某些事物后,暫時轉為思考戰國歷史的某些事跡,開始去思考每段事跡的啟發和影響。因此,我開始從多角度去看待歷史的影響,基本上多多少少也違反了現代人,教授,專家們所謂的準則或標準。不過,當我這些不依準則而大膽的想法,也有人支持,也並非一無是處。畢竟從多角度來看待事物之後,知道什麼叫背書,什麼叫學習(日後再詳解)。打開了這個界限之後,得到的感想和看法越來越多,然而並不混亂。反正暫時沒有新事物讓我去研究,把學習心得編寫成文也不錯。
真的有點不知不覺,就這樣研究了十一年,然而我並不是以任何專業身份去研究,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濃厚的興趣。至於我的心得,日後有多少人去承認,也不在我控制範圍以內。只是我覺得,用名譽來辦事,只不過是把所著所作讓別人容易相信和一種保障。然而,專家教授也有偏激之徒,一身的學問只用來偏袒歷史,甚至用自己的名譽地位來纂改歷史。也許現代人的智慧到底有多高,這也是其中一個考驗:如何去分清楚何為正史,何為偽史。
顯澔
君武二年一月二十二日
申時 天陰
研究中史這東西,最多人問的,就是我為何會喜歡歷史?這個嘛,大多數我都回答他們說,是我舅舅借我一本《簡明中國歷史演義》之後,就啟發了我潛在的歷史興趣。不過老實說,看了這本書其實也只是發掘了我喜歡閱讀的潛興趣,真正引發我的中史興趣,則是因為看了梅艷芳,鄭秀文,張柏芝主演的《鐘無艷》所引起。
當年,看了這部電影后,中三的同學幾乎沒人不知我自稱“齊宣王”,玩著玩著還找來四宮娘娘。集合從小學到中學時我聽過的種種小故事,秦國,齊國,楚國已經是公認了。看了這部電影,開始添加了趙國,燕國在我的認知里(實話說,我以前還以為,”趙“和“赵”是兩個不同的國家)。過後再看了那本書,就驚訝發現竟然還有個韓國,很自然會跟現在的那個大韓民國掛鉤。而後,我曾以為春秋也是這七國,沒有多做調查。後來買了兵書來看,看到裡面的戰例,竟然出現很多奇奇怪怪的國家,不知何時跑出了晉國,宋國,吳國,越國,魯國,鄭國,中山國等等諸如此類國。兵書越看越多,戰例越看越多,發現的”怪國“也越來越多。由於當時家裡沒有網絡,唯一去尋找更多資料的途徑,就是買書。可是零用錢有限,結果大部分就靠老媽買給我,一直買到讀完中六為止,已經有上百本書籍了。
由於過去財力不夠,如果要買正史典籍如:《史記》,《資治通鑒》,《戰國策》等等,根本就買不起一整套慢慢研究。唯有買那些被過濾的典籍,以及一些課外讀物和參考書來慢慢滲透。如果有那些放血式書展,就一定跑過去把我要的書都掃光。就這樣過了大約四五年,在這個過程中,除了戰國史書,也順道看勵志書,哲學書,思想書,漸漸令自己的思想有了某程度上的進步,就如; 黃桐的著作,劉墉的《我不是教你詐》系列。也因為這些額外的讀物,令我在日後對戰國歷史,甚至對歷史有另類的看法,然而也不是很多人能夠接受的看法。
經過兼職的儲蓄,開始了自己買書的習慣;上到了大學,還一度喜于圖書館有大量的資料供我慢慢研究。當然,日子久了,也發現拉曼的圖書館還遠遠不如我所需要的。從買書到借書,看的都是白話文,翻譯著作,偶爾會把圖書館的文言文典籍也翻一翻。最後甚至走遍國內大城市,到人人口中的大書局搜索一番,能夠說的是,至今為止,馬來西亞應該找不到我想要的資料了。然而,家裡的書並沒因此而停止增長,如果問我我的財產有多少,我只能說“書中自有黃金屋”,如果問我要不要多買幾個書櫃來裝書,我只能說是時候換過一間新房子。(看書的又何止我一個?)
終於在大學最後一年,大學里我要的資料都被我搜遍了,甚至接回家整本翻印收藏,自己也買了《白話史記》,《資治通鑒》,《東周列國志》;在圖書館翻印了《戰國策全譯》,《趙國史稿》,《戰國史》,《春秋史》等等。基本的東西都被我藏在家中慢慢細讀研究。而到了今天,網絡文章和中西方的戰國史論文也下載了不少。但可能是我貪心,至今還覺得不足夠。過後也在與別人交流中,看到了某些我長期以來都不自覺的事物,漸漸的從自己的研究中,有了新的思考方向。對於歷史的見解和史觀,基本上幾乎就是”背道而馳“。並非說我否定歷史,而是不隨波逐流,當別人在崇拜和讚美時,我反而像個狗仔隊那樣,去發掘不為人知的弱點或缺點;當別人對那段歷史或人物唾罵時,我就去發掘別人不知道的優點。基本上,如果是在網絡里,結交的一些同好們不算很多,但是跟大部分人倒是結了不少梁子。
到了今天,基本上買書是少了(不是沒再買,而是很難找到),反而見識了某些事物后,暫時轉為思考戰國歷史的某些事跡,開始去思考每段事跡的啟發和影響。因此,我開始從多角度去看待歷史的影響,基本上多多少少也違反了現代人,教授,專家們所謂的準則或標準。不過,當我這些不依準則而大膽的想法,也有人支持,也並非一無是處。畢竟從多角度來看待事物之後,知道什麼叫背書,什麼叫學習(日後再詳解)。打開了這個界限之後,得到的感想和看法越來越多,然而並不混亂。反正暫時沒有新事物讓我去研究,把學習心得編寫成文也不錯。
真的有點不知不覺,就這樣研究了十一年,然而我並不是以任何專業身份去研究,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濃厚的興趣。至於我的心得,日後有多少人去承認,也不在我控制範圍以內。只是我覺得,用名譽來辦事,只不過是把所著所作讓別人容易相信和一種保障。然而,專家教授也有偏激之徒,一身的學問只用來偏袒歷史,甚至用自己的名譽地位來纂改歷史。也許現代人的智慧到底有多高,這也是其中一個考驗:如何去分清楚何為正史,何為偽史。
顯澔
君武二年一月二十二日
申時 天陰
Comments